收藏本站
首页 部门简介 学科建设 学位管理 研究生培养 在职研究生 文件汇编 教育研究 办事指南 教育改革 课程思政 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研究>>研究生培养>>正文
我国非“211工程”院校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情况的分析与思考
2015-10-12 09:13     (点击次数:)

罗尧成 李利平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是提高博士生教育质量,鼓励创新精神,促进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从1999年开始到2008年的10年间,全国共评选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84篇。期间,于2003年启动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的评选,截至2008年共有949篇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为便于论述,下文将全国每年评选出的不超过百篇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简称“优秀百篇”,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简称“百篇提名”,如未加特别说明,文中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则包括“优秀百篇”和“百篇提名”两种情况。

一、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对于非“211工程”院校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的非“211工程”院校是指我国除“211工程”院校以外的具有博士学位授权资格的普通高校,军事系统和党校系统的相关院校没有纳入本文研究范围。目前我国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已超过310所[1],其中“211工程”高校107所[2]。

作者曾参与过教育部课题“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通过对获奖作者、导师以及培养单位学生、领导、管理人员的调查访谈发现,开展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对于提高博士生教育质量发挥着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激励作用。通过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励博士生和导师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做出创新成果。②示范和引导作用。评选出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对于广大博士生和导师走向学术前沿,与国际接轨,从事开拓性、原创性研究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③促进作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基金的资助对获奖个人的学术成长、对新知识点的增长、对所在学科点的建设和学术梯队的成长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④强化作用。强化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和博士生培养单位的质量意识,并采取切实举措保障和提升博士生培养的质量。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所起的上述作用,不仅存在于“211工程”院校中,在非“211工程”院校,这些作用同样存在并体现出更大力度。非“211工程”院校是我国培养博士生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在比例上占据着2/3的博士学位授予高校,就是在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上,其总量也不可小视。以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来促进非“211工程”院校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是提高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整体水平,进而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和举措。

与“211工程”院校一样,非“211工程”院校也拥有着一定数量的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甚至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基地在产生大量高等级科研成果、获得高档次国家科研奖励的同时,也希望能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获得国家和社会的肯定,开展“优秀百篇”,尤其是“百篇提名”的评选,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实现期望的路径。对于非“211工程”院校来说,实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突破,其重要意义远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它意味着一种质量的飞跃、一种社会的肯定、一种信心的树立,对于所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以及学校质量文化的营造和形成,都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二、非“211工程”院校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基本情况

1.非“211工程”院校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总体情况

通过分析表1数据,我们发现:

(1)非“211工程”院校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篇数占全国的比例总体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其中10年来占“优秀百篇”的平均比例仅为3.9%,占“百篇提名”的平均比例也只有8.1%,与其占据着我国近2/3的博士学位授予高校这一比例形成鲜明对比。这表明我国非“211工程”院校要实现高质量博士学位论文的整体突破,仍需一段漫长的征程。

(2)非“211工程”院校获评“优秀百篇”数相对集中在5附近,但也出现过较大波动。10年中,非“211工程”院校总体获评“优秀百篇”的众数为5,近三年均不低于5篇,其中2008年获得了7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在2005年也出现了特别的情况,“优秀百篇”榜中没有出现非“211工程”院校的名字。

(3)非“211工程”院校整体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篇数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自2003年“百篇提名”评选以来,非“211工程”院校获评“优秀百篇”和“百篇提名”的总篇数分别为15、12、16、17、20、23篇,在总数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势头。

2.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非“211工程”院校类型情况

表2显示,全国共有55所非“211工程”院校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占具有博士学位授权资格的非“211工程”院校总数的比例不足30%。医学、农林两类院校占据了获奖非“211工程”院校数的将近一半,比例达到47.3%。而通过对获奖论文所属学科进一步分析发现,获奖论文与非“211工程”院校的优势学科息息相关。

3.非“211工程”院校获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学科门类分布

我国目前的博、硕士学科专业分为12大门类,本文分析非“211工程”院校除军事学以外的11大学科门类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相关情况。

(1)非“211工程”院校的优势学科领域。表3数据显示,非“211工程”院校总共获评的115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医学、农学和文学三大门类的论文高达61篇,占全部获奖篇数的比例达53.0%,远远高出全国“优秀百篇”中对应的三大学科门类比例之和(19.96%)。在法学领域,非“211工程”院校也呈现出明显的相对优势。

(2)非“211工程”院校的弱势学科领域。与全国“优秀百篇”的学科门类分布情况对照,非“211工程”院校在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三大门类上处于明显弱势。表3数据显示,非“211工程”院校在管理学门类尚未获奖;在理学领域,全国仅“优秀百篇”就有290篇,但非“211工程”院校的“优秀百篇”和“百篇提名”之和仅5篇;此外,非“211工程”院校在经济学领域的弱势地位也非常明显。

(3)非“211工程”院校的相对弱势学科领域。主要是工学门类,尽管历年来非“211工程”院校共有35篇论文获奖,但其所占比例仍低于全国该学科的总体平均水平,而其在篇数上的差距与其比例差距相比则更为悬殊。

4.非“211工程”院校中各高校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篇数及其学科分布

表4为历年来获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篇数在3篇以上的部分非“211工程”院校名单及其学科分布情况。表中数字清晰地显示出非“211工程”院校获奖论文的“群集性”特征,即获奖论文呈现出高度集中于某一学科的现象。如燕山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扬州大学的兽医学,天津师范大学的政治学,黑龙江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其获奖论文篇数都达到了3篇。部分单科性院校获奖论文的群集性特征更为明显,如天津中医学院的中医学、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学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学等,其获奖论文篇数都达到或超过了3篇。

5.非“211工程”院校部分学科获评“百篇提名”和“优秀百篇”的相关性情况

表5的统计揭示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等级的“递进性”特征,即许多高校同一学科的获奖论文往往呈现出先获评“百篇提名”然后获评“优秀百篇”的发展规律。这一统计也揭示出了设置“百篇提名”评比对于非“211工程”院校的重大意义:在冲进“优秀百篇”具有极大艰难性的情况下,获评“百篇提名”对于许多非“211工程”院校或许才具有实质性的激励作用,而“百篇提名”奖的获得,不仅为今后获得更高等级奖励搭建了良好的学科平台,更重要的是树立起了跨上更高获奖台阶的坚定信心。

三、非“211工程”院校的典型性获奖学科情况分析

为了深入探讨非“211工程”院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规律,下面拟对历年获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总数不低于3篇,同时不属于单科性(如医科类、艺术类)院校的相关学科展开分析。符合这一要求的学科共有5个,分别是:燕山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山西大学的物理学、扬州大学的兽医学、天津师范大学的政治学、黑龙江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对相关学科的背景材料进行分析发现:

1.获奖论文全部来自国家重点学科

各产生了3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燕山大学材料学、山西大学的光学、扬州大学的兽医学、天津师范大学的政治学理论、黑龙江大学的俄语语言文学均系国家重点学科,其中,扬州大学的兽医学还是一级学科的国家重点学科。这表明,国家重点学科已成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培育基地。

2.获奖论文所在学科均拥有高等级的科研基地

如:燕山大学材料学科的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山西大学光学学科的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均系国家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的兽医学拥有了新型兽用疫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江苏省人兽共患病重点实验室;天津师范大学政治学科的“政治文化研究中心”系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则拥有了教育部的百所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以及全国仅有的三个俄语中心之一。实践证明,高层次的科研基地已成为产生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重要物质保证。

3.学科获奖论文相对集中于个别导师

获奖作者的导师不仅获得过突出的科研成果,目前也正在校内外重要学术机构的关键性职位就职。如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天津师范大学政治学的各3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分别出自同一教授指导,这两位教授目前均系所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扬州大学的兽医学和山西大学的光学3篇获奖论文中,各有2篇系同一教授指导,这两位指导教师分别为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还分别担任着学校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和研究所所长的职务。这一现象有力地表明,名师指导下的博士生,更有希望成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获得者。

4.获奖论文得益于所在学科业已形成的优良学术环境

上述几个典型学科目前已营造出了相对优良的学术环境,主要表现在:①承接了一大批高层次的科研课题,如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②获得了众多高等级的科研奖励和成果,如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了一批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著述;③拥有了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同时每年十分重视外文书籍的添置;④频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国内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⑤建立了激励博士生创新的各项制度,如开展博士生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建立博士生国际合作与交流基金,普遍设立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等。优良学术环境的建立,营造了学科浓郁的学术和创新氛围,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产生提供了持续动力和根本保证。

四、非“211工程”院校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启示

我们希望在如下两个方面获得启迪:①非“211工程”院校如何实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零的突破,或继续在获奖名单中榜上有名;②除了追求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目标外,我国非“211工程”院校最应关注的是什么?对这两个问题,本研究可给予我们三点主要启示:

1.要重视培育学科特色,实现错位发展突破

目前我国有授予研究生学位的一级学科88个,二级学科(专业)382种,但每年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不超过百篇,即便是加上“百篇提名”,也不能达到平均每个二级学科拥有一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这一背景下,要么“做强”,要么“做特”,这是非“211工程”院校实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突破的两条路径。但与“211工程”院校相比,非“211工程”院校在“做强”上的优势并不明显。实践证明,在“做特”过程中实现“做强”是一条实现目标的有效路径:扬州大学的兽医学、天津师范大学的政治学理论、黑龙江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获得的骄人业绩,就是通过错位发展而实现重点突破的很好例证。

2.要加强学科平台建设,优化科研培养环境

良好的学科平台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产生的必备物质条件。非“211工程”院校只有通过高等级学科平台(如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同时实现向国家重点学科行列的迈进,之后反哺学科的发展,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才能水到渠成。卓越的学术带头人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产生的有力保障,但学术带头人最终作用的发挥,却需要整个学科团队的通力合作。博士生本人的积极投入和培养单位良好的学术氛围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形成的根本原因,非“211工程”院校只有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为博士生的学术发展提供较为充裕的物质和经费保障,才能激励博士生的全身心投入,博士生获评“优秀百篇”的动机、毅力和潜力也因此才能得到有效激发。

3.要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形成质量多维认识

实施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是国家提高博士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但高校博士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决不能与其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篇数划等号。博士生教育质量的内涵是丰富的,“优秀百篇”的评价标准只是博士生教育质量标准中的一个维度,事实上,承担博士生培养职能的高校是一个职能分化的系统,不同部分承担了不同的职能,因而每类高校的博士生培养目标、其应坚持的质量标准均应有所差异。从培养目标的最终服务对象看,非“211工程”院校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更应是社会用人单位,因此,在目标追求和质量标准的确立上,非“211工程”院校更应将注意力集中到如何能使培养出的博士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多样化职业上来,坚持一种学术取向和职业取向相结合的质量标准,以更好地实现自身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

参考文献

[1]袁建胜,孙琛辉,陈彬.全球第一:中国博士培养规模势不可挡[N].科学时报,2008-05-13.

[2]“211工程”学校名单[EB/OL].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51/info1207097171157851.htm.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6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