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首页 部门简介 学科建设 学位管理 研究生培养 在职研究生 文件汇编 教育研究 办事指南 教育改革 课程思政 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研究>>研究生培养>>正文
美国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探析——基于后现代哲学思想的解读
2015-10-12 08:56     (点击次数:)

李 平 王 玲

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已在美国较为广泛地确立起来,各种跨学科研究中心、研究机构纷纷成立,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大学都建立起了跨学科研究中心,其中麻省理工学院设立跨学科组织66个,许多成熟的跨学科组织已经涉足博士生教育。除了大学之外,企业也十分热衷于跨学科研究机构的建设,如成立于1948年的兰德公司,除了拥有大量的人力、财力之外,还设有自己的培养跨学科和多学科人才的研究生院1。可见,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不仅已成为美国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理念,而且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实施。目前,美国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理念与实践已经引起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研究者与管理者的关注与重视,但是,对于如何在我国建设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问题,目前的研究还很不够,已有研究多局限于对美国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机构的介绍与描述上。笔者认为,要想以美国为鉴来建设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模式,就必须揭开美国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神秘面纱理解、认识美国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一、以问题解决代替本体追寻: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合理性依据

美国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产生主要是源于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复杂性,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正如美国科学、工程与政策委员会(Committee on ScienceEngineeringand Public Policy)在其编写的《促进跨学科研究》(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一书中指出的那样:“跨学科研究与教育是受复杂问题的解决需求驱动而产生的,这种复杂性问题可能来自于科学好奇心,也可能来自于社会。”2美国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这种现实动因说明了复杂性社会问题是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最核心要素,这是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与以往的单一学科训练的重要区别所在。以往的单一学科研究与教育主要解决的是本体性问题,或是依据本体来解决问题,因此,其核心要素是学科的本体,即学科的核心概念、基本理论或规律等,而不是复杂性社会问题。针对跨学科研究与教育的这一基本特征,有人指出:“应以问题为基础来区分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工作,而不是依据本体论。”3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建立在本体论基础上的独立学科的价值与作用,但是,以问题解决代替本体追寻是美国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建立与发展的合理性基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这种合理性基础。

1.实用主义哲学以问题代替本体作为哲学基点为问题式学习与研究提供了合理性依据

本体是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本体问题是哲学的根本性问题。关于如何看待和理解本体问题,不同的哲学派别具有不同的观点,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都是数”;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唯一的”;柏拉图则认为“理念才是真实的,才是世界的本体”。虽然,有关本体的认识各有不同,但所谓的本体都是指世界的本源,本体论则是一种追根溯源式的意向性追求与探究,一种指向无限性的终极关怀与反思。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本体论一直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本体论与知识论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本体论的追求被西方传统哲学从理性源泉上还原并界定为知识论,由追求知识的统一性来验证世界的统一性,使本体论和知识论有机统一,完美结合4。真理的符合论即是在本体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哲学中,符合的对象,也就是本体是不同的,如在形而上学中,真理是指与先在相符合的知识;在宗教哲学中,真理是指与上帝相符合的知识;而在科学哲学中,真理是指与实在相符合的知识。然而,随着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产生,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本体论开始受到挑战与冲击,建立在本体论基础上的知识论也受到了挑战。首先,实用主义以问题代替本体作为研究的基本问题。实用主义者在本体论问题上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即以问题解决也就是方法论来代替本体论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核心。古典实用主义代表人物威廉·詹姆斯(WiliamJames,1842~1910)明确指出,“实用主义不代表任何特别的结果,他只不过是一种方法”,而这种方法“不是什么特别的结果,只不过是一种确定方向的态度。这个态度不是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则、‘范畴’和假定是必需的东西,而是去看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5在这样的实用主义态度中,问题以及问题解决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其次,实用主义以实用性代替与实在相符合作为真理的判断标准,这也是源于对问题解决的关注。如,古典实用主义者认为有利于解决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方面问题的知识才是真理性的知识。这种对问题解决的关注不仅使得人们走出了追寻本体的思维框架,同时,也使得人们不再关注知识的一致性与统一性,而是关注知识的有效性。美国实用主义以问题代替本体作为哲学研究的核心为那些围绕着实际问题而开展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合理性依据。

2.新实用主义扩展了古典实用主义的问题域,为跨学科学习与研究提供了合理性依据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虽然回避了本体问题,使问题代替本体成为哲学的基点,进而为问题研究与学习提供了思想基础,但是它并没有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形成,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古典实用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存在着局限。在古典实用主义者看来,最受人关注、最值得解决的问题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方面的问题。这种问题域的形成与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种问题域的驱使下,古典实用主义哲学主要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学科之间的分化与隔离。事实上,已有人指出,古典实用主义哲学中蕴含着科学主义的成分,这是后来实证主义哲学可以在美国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在后现代哲学思想影响下产生的新实用主义哲学对问题的界定发生了改变,新实用主义者大大扩展了问题域的内涵与边界。首先,新实用主义者通过扩展实用性的内涵扩展了问题域的边界。古典实用主义者对实用的理解多与现实生活实践相联系,即将实用理解为实效。在这种实用观下,古典实用主义者关心的是人的行为结果以及对社会与自然的改造,即强调人的工具性。而新实用主义者则把实用理解为实现人类的幸福,在这种实用观下,新实用主义者关注的是人的自由与个体幸福的实现,即强调人自身的价值。很显然,与古典实用主义实用性内涵相对应的问题主要指的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问题;而与新实用主义实用性内涵相对应的问题不仅包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问题,还包括人自身的价值实现问题。其次,新实用主义通过提出新的真理标准扩展了问题域的内涵。除了实用性标准之外,新实用主义者还提出了真理成立的另一个标准,即信念一致性标准。如罗蒂提出:“所谓‘客观真理’恰恰只是我们当前有关如何说明发生事物的最佳观念之谓,它只是我们在自己的文化共同体种族 内部对于事物的一种说明罢了,和对应外部世界没有任何关系,何为‘最佳’ 文化共同体成员在对话中形成的一致性就是对‘最佳’,从而也是对‘客观’、‘真理’等词汇的最好注释。”6可见,在新实用主义者看来,信念的一致性、文化共同体的认同是真理得以成立的标准。这种真理标准充分地考虑了知识的文化性与价值性。在新实用主义哲学所建立的信念一致性真理标准下,无论是所要研究的问题还是真理本身都不能摆脱价值的影响,这就催生了大量的技术与价值、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复杂性问题。总而言之,在新实用主义的问题域中包含了大量的复杂性问题,而这些复杂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种知识的结合,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之间的结合。综上所述,新实用主义对古典实用主义问题域的扩展为以知识融合、学科交叉为基础解决问题的方式提供了合理性依据。

二、从知识分裂走向知识融合:跨学科培养模式的知识状态

在这种以问题为核心的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中,知识的状态与发展趋势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在以往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中,知识是呈分裂状态的,而且这种分裂随着学科的发展愈演愈烈:不仅某一学科内知识与此学科外知识之间不可融合,就是同一学科内的不同分支领域之间的知识界限也越来越清晰。这种知识状态在跨学科培养模式中发生了转变:知识开始从分裂走向融合。正如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校长伯纳德·夏皮尔(Bernard Shapiro)指出的:“在大学领域中,具有戏剧性变化的是知识基础本身。知识的变化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最令人感兴趣的研究课程更多地产生于传统科目的交界处;二是系统方法与还原法之间的平衡逐渐转向主要以系统法来研究大的、复杂的有机体。跨学科研究的需求增长。”7可见,无论是在跨学科研究中,还是在跨学科教育中,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知识的发展是趋于融合的。在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中,知识所呈现出来的这种状态与美国当前的知识观是相符合的。目前,由于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与影响,美国人对知识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再迷信于以确定性、精确性、客观性为主要特征的科学知识观,而是以其本土哲学——实用主义思想为基础,结合新的时代发展特点对知识进行了重新认识,形成了具有后现代特征的新实用主义知识观。在美国新实用主义知识观中,知识之间是具有平等性的,知识是与价值相统一的,因此,促进各种知识之间的融合而不是分裂,是新实用主义知识观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美国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所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可见,新实用主义知识观与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体现后现代知识特点的美国新实用主义知识观为知识的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中知识融合态势的形成。

1.新实用主义知识观中知识的平等性为知识的融合提供了平台

在以往所出现过的知识观中,知识之间是不具有平等性的,总是有着某种类型知识被认为是高于其他类型知识的,如在形而上学知识观中,那种理性的知识被认为是最具有价值的,是高于其他类型知识的知识,在这种形而上学知识观中,技术性的知识被认为是低贱的、上不得厅堂的知识;而在科学知识观中,科学技术性知识则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是高于其他类型知识的知识,在这种科学知识观中,思辨性的知识、人文社会知识是受忽视的,并被排挤在科学之外。可见,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各种类型知识之间始终存在着等级之分,从未实现过真正的平等。而这种知识之间的不平等正是目前美国新实用主义者所要努力消除的。在新实用主义者看来,各种类型的知识都是具有价值的,而且是平等的。知识的价值不是由知识本身决定的,也不是由其可证明性来决定的,而是由问题的需要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只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无论它是自然科学知识还是人文社会知识甚至是宗教的神秘性知识,都是有价值的知识。新实用主义者罗蒂(Richard Rorty)提出应建立起这样一种后现代文化:“在这里,没有人,或者至少没有知识分子会相信,在我们内心深处有一个标准可以告诉我们是否与实在相接触,我们什么时候与(大写的)真理相接触。在这个文化中,无论是牧师,还是物理学家,或是诗人,还是政党,都不会被认为比别人更‘理性’、更‘科学’、更‘深刻’。没有哪个文化的特定部分可以挑出来,作为样板来说明(或特别不能作为样板来说明)文化的其他部分所期望的条件。”814可见,在罗蒂的知识观中,任何种类的知识都是平等的。这种知识的价值平等性体现在学科上则表现为学科间的平等。对于学科价值的评判不再依据科学所确立起来的标准,而是根据学科知识所具有的问题解决能力。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是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问题,而且还指那些涉及到人类的幸福与自由的问题——这是新实用主义哲学不同于古典实用主义哲学的特征之一——这就决定了有利于问题解决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社会知识。总而言之,新实用主义者所提倡的知识的价值平等性为知识的融合与统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想平台,这一平台将对各种以学科为依托的知识之间的融合起到促进作用。

2.新实用主义知识观中“真理”的价值性打破了人文知识与自然知识之间的对立

在科学真理观中,真理性知识与价值是相分离的,事实上,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摆脱了价值影响的知识才能被称作真理,真理是与事实相符合的认识。可见,在科学真理观中,真理是具有客观性、自主性、价值中立性的。然而,在新实用主义者看来,这种真理的符合论以及由其导致的知识的客观性、自主性与价值中立性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事实与价值是相统一的,而不是相分离的。笛卡儿把世界一分为二,将知识奠立在内在精神与外在物质的对应上,从而为形形色色的形而上学实在论开辟了道路,为把知识理解为“符合事实”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二元对立的思想一直是实用主义哲学所批判的对象,而新实用主义比古典实用主义在这方面做得更彻底、更深入,如普特南(Hilary Putnam)运用他的内部主义指称理论,剖析了笛卡儿的荒谬,从而论证了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在这种观点基础上,新实用主义者认为所谓真理 “是所有的陈述共有的一种性质”,“是一个表示满意的形容词的名词化,而不是看作一个表示与超越的东西、不只是人类的东西的接触”846。而判断真理的标准除了实用性与实效性之外,还应包括“信念的一致性”标准。可见,在新实用主义者看来,真理知识并不是客观的、中立的,而是与价值相统一的。这一点可以从普特南对合理性的阐释中看出,他把合理性与人类实践历史结合在一起,认为合理性与人们对适当性、融贯性、简单性、有效性等的看法唇齿相依,最终与人们对善、幸福、人类繁荣的观念唇齿相依。可见,普特南在理解合理性的时候不但没有排除价值方面的影响因素,反而尽可能地将其纳入进来,使其与历史实践一起来共同阐释合理性问题,这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毫无疑问,新实用主义真理观中的这种真理的价值性有利于打破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之间的分离与对立。在以往的科学主义真理观中,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由于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而被贬低、排斥,人文社会科学成为具有客观性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对立面,两者不可调和,互不兼容。而在新实用主义真理观中,真理所具有的价值性使我们看到了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融合的契机。真理的价值性打破了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神话,进而摧毁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的壁垒。

三、从线性走向非线性: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思维特点

从美国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知识特征可以看到,一方面,自然科学知识的霸权地位已被消解;另一方面,各种学科知识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而与知识的这种发展趋势相对应,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在以往的单一学科研究中,人们普遍运用的是线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由自然科学确立起来的。线性思维是建立在机械论世界观基础之上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寻找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来使纷繁复杂的世界简单化,从而将人们的行为简单化。不可否认,线性思维在人们追寻自然规律并利用自然规律解决技术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有效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当科学研究进入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时,线性思维便显得力不从心了。在这些复杂系统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非线性关系。因此,以复杂性问题为核心的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更需要的是非线性思维,而不是线性思维。从线性走向非线性,正是美国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思维特点。

1.非线性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非线性思维是相对于线性思维而言的,要想理解非线性思维的内涵,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线性思维。线性思维,确切地应该称为线性系统思维。线性系统的基本性质是在该系统中,初始状态的变化将导致任何后续状态成比例地变化,因为线性系统具有可叠加性,系统的运动状态取决于初始条件及运动规律9。 因此,线性思维具有稳定、可逆、确定和独立的特征。线性思维可分为空间性线性思维和时间性线性思维两种情况:所谓空间性线性思维,或称为功能性线性思维,是指根据局部信息推断整体情况时,将整体的性态和功能视为局部的比例放大;所谓时间性线性思维,是指根据阶段性信息推断全过程整体情况时,特别是根据过去和现在推断未来时,将未来视为近期变化趋势的自然延伸10。在以往的科学研究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线性思维是主导性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推出一般,从过去推知未来是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诚然,线性思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它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把线性思维看作是理解事实、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则是有问题的。目前,在后现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已经认识到,世界并不像线性思维所描述的那样简单,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决定性的现象,也可找到随机性的现象,既可以找到可逆性的事物,也可以找到不可逆的事物,世界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单凭线性思维是无法正确把握的。因此,以世界的复杂性为基础的复杂性思维,又称非线性思维,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非线性思维是随着非线性科学的产生而产生的。非线性科学是关于体系总体本质的一门新学科,它更着重于总体、过程和演化,因此,透过这扇窗户看到的将与牛顿、爱因斯坦创建的决定性的、简单和谐的模式不同,而是一个演化的、开放的、复杂的世界,这是一幅更接近真实的世界图景11。可见,伴随非线性科学而生的非线性思维是一种建立在复杂性世界观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在复杂性世界观中,事物被看作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复杂系统,而在这种复杂系统中,部分功能之和并不等于整体功能,系统中的诸多相关联的因素也不能满足叠加原理。总体来说,复杂系统具有非平衡、非均匀、非周期、非对称、不可积、不可逆和不连续等特征。复杂系统的这些特征决定了非线性思维必然具有非逻辑性、突发性、随机性和独创性等特点。相对于线性思维的稳定、可逆、确定和独立特征而言,非线性思维的特征也可表述为不稳定、不可逆、不确定和不独立。

2.非线性思维是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思维基础

非线性思维是随着非线性科学的发展而产生的,而非线性科学所研究的复杂性系统问题正是美国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中所主要关注的问题。事实上,美国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就是建立在复杂性系统问题研究基础之上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美国所建立的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机构的特点中看出。在美国社会中,无论是大学内的,还是大学外的跨学科研究机构都是以某一复杂性社会问题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其建立的目的在于通过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的研究方式来解决这一复杂性社会问题。例如,耶鲁大学于1997年建立的艾滋病跨学科研究中心(Yale Center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AIDS),本研究中心的目的在于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艾滋病的预防、治疗等方面的问题。在这种跨学科的研究中心中,艾滋病不仅仅被看作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被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这个跨学科研究机构聚集了来自20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其中包括法律、管理、神学等方面的研究者。又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于1986年建立的多学科地震工程研究中心The Multidisciplinary Center for Earthquak Engineering Research ,也是旨在通过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地震问题,在这里,地震问题也不再仅仅是地质学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尤其在涉及地震后的恢复问题时更是一个系统性问题。美国的跨学研究机构大多是以这种具有复杂性的社会问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这种对复杂性社会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正是非线性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跨学科研究是非线性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正如非线性科学研究需要确立非线性思维一样,跨学科研究同样需要以非线性思维为思维基础。实际上,跨学科研究是非线性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之一,因为,跨学科研究有利于将多种知识、多种思维、多种视角融合在一起,从而在整体上、系统上来解决问题。换句话说,跨学科研究本身就是非线性思维的结果。总而言之,非线性思维是跨学科研究所必需的,是跨学科研究确立的思维基础。那么,以跨学科研究为基础的美国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也必然以非线性思维为主导性思维,在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模式中,不仅主要运用非线性思维进行科学研究,而且注重通过跨学科研究培养学生的非线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金吾伦.跨学科研究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346.

[2]Committee o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Public Policy.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M]. 2007-06-08. http//www.nap.edu/catalog.phprecord_id=11153.

[3]VAN BOUWELJ.The devision of labour in the social sciences versus the politics of metaphysics questioning critical realism's interdisciplinarity[J]. Graduate Journal of Science 20052 .

[4]左大鹏.本体论内涵对哲学范式转换的审视[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1).

[5]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M].陈羽纶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9-31.

[6]陈锋.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评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

[7]SHAPIRO B.The research university an undergraduate challenge[J]. Menzies Or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200223 .

[8]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M].黄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9]颜晓峰.科学技术与思维方式的历史演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0]彭小孟曾泽鑫.实现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的转变——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理性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3).

[11]李润珍武杰.非线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第2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