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首页 部门简介 学科建设 学位管理 研究生培养 在职研究生 文件汇编 教育研究 办事指南 教育改革 课程思政 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研究>>专业学位>>正文
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5-10-12 08:49     (点击次数:)

王 钰 康 妮 刘惠琴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企业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特别是我国还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期,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工业企业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多样化专门人才。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国家需要、社会需求的人才,而从目前来看,我国培养的工程人才并不尽如人意。“世界竞争力报告”的排名中,中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质量排名靠后。因此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亟须进一步改革。

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是以全日制工学研究生为主、以在职工程硕士为辅,针对多样化人才需求,高等工程教育应逐渐转向多模式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由此应运而生,其培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是适应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的一种尝试。

一、总结经验、明确定位

多年来清华大学一直在思考硕士生培养定位调整的问题。2006年学校在对30余家企业和百余位在职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学校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定位是培养复合式、应用型工程人才。其中复合式是指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工程研究与市场开拓相结合;应用型是指综合运用知识与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2008年学校开展的硕士毕业生问卷调查中,72.3%的校友认为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人才市场,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应当成为硕士生的主要培养定位。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特点和培养模式既不同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也不同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其培养定位应有别于上述两者,有其自身特色。清华大学自1998年开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试点工作,研究生在校完成课程学习,进入工作站开展论文研究[1]。学生从沉浸于学校学术氛围转变为面向企业急需课题、新环境、新工作等方面,在角色转变中学生和企业都受益匪浅。学生提高了实践、研究和团队合作能力,接受到企业制度要求、素质教育和思想培养。同时学生发挥理论知识扎实、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等优势,为企业文化和技术创新带来新力量。根据十余年的试点工作经验,结合当今社会需求,学校明确了本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定位是培养具有创新活力的未来工程人才。

鉴于试点工作中学生人数少、领域分散,实践教学等特色活动不便于开展等不足,我们在新一阶段的人才培养工作中进行了改进。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实践与特色

1.课程教学兼顾学科和行业需求,注重实践能

力和职业素质培养

具有创新活力的未来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课程教学以实际工程应用为导向,以未来工程人才需具备的综合素养为目标,以激发其创新能力为核心。为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突出注重了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拓展。

课程设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结合行业需求,反映工程前沿;积极聘请国内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教学过程要探索创新性实践教育模式,开发研究型和项目训练型课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如机械系与企业专家合作开设的《产品设计理论与实践》是面向行业实际的项目训练型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项目设计,学生既可以了解理论方法,又可以掌握实际工程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技能,同时可以训练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当今的工程项目要求我们的未来工程人才不仅要掌握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知识产权、项目管理、工程经济等方面知识;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拥有大局观、团队精神、交流表达能力、人文素养等多方面工程职业素养。清华大学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开设不少于3学分的职业素质课程,将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融入培养环节,为未来工程人才补给必要的养料。

2.专业实践注重解决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体验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核心是专业实践,它贯穿着课程教学和论文工作两个环节。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将科学、学术、技术与工程结合起来,感悟理论与实践相通的道理。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大多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欠缺工程实践锻炼和对企业运作方式的了解,因此通过深入企业开展专业实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企业文化的体验,增强对工程的感性认知,是工程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

清华大学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时间半年到一年,集中进行或分段安排。实践前制订专业实践计划;实践过程中解决有研究意义、有一定难度且主题明确的实际问题,同时深入企业,体验企业的文化和运作方式;实践结束后进行总结,在企业实地考评。专业实践一般可与论文工作相结合,这样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可切实结合企业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或技术难题,逐步深入地应用理论、方法和新技术去真正解决一个工程实际问题。如学校材料系的专业实践环节在企业或校企联合专业工程实践训练基地完成,实践形式包括认识实习与案例分析、课程设计训练和工程设计训练三个阶段。学生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系统培养,提高了认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条件建设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对专业实践环节的落实非常重要。选择具有较强工程研发与设计实力、对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有需求的大中型企业建设专业实践基地,不仅能够长期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工程实践环境条件,同时也能促进院系、导师和企业的长期合作。

3.面向国家需求,以项目形式开展培养,以指委会机制密切校企合作

在总结10年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经验,并向培养院系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清华大学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组织形式上避免了各领域平均分配名额,而是面向若干国家具有重大发展需求的行业领域,如环境、能源、电力、信息等,有选择地确定相对应的工程领域,每个领域以10~20名学生的规模组成培养项目,开展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如环境系开展的“环保工程师”培养项目,将参加项目的学生统一送到重大水专项研发现场进行一年的专业实践,在专业实践中期,统一返回学校集中讲授案例分析课程。学生在干中学,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对工程的感受很深刻,同时作为一个集体,学生互教互学,对团队精神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活力不无裨益。

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是以学校为培养主体,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突出创新活力和未来工程人才素养的培养,学校和企业应共同成为培养主体。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人才是技术创新的载体,因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企业具有发言权,且义不容辞。清华大学推行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项目指导委员会机制,目的就在于吸收企业专家参与培养环节,发挥企业作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与院系教师共同制订项目规划,参与培养方案设计和教学,联系行业部门,监督和指导项目运行,以保证培养质量,同时密切了校企合作。在知识培养方面,领域基础、实用工具、交叉学科和偏重知识性的领域前沿类课程以学校为主;技术应用和偏重实践性的领域前沿类课程以企业为主。在能力培养方面,侧重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以学校为主,侧重工程的实践能力培养以企业为主。

三、几点建议与思考

1.建立综合质量评价体系

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是教育系统内部评价和使用者的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2]。传统学术型工科研究生的用人部门通常是高校或科研院所,使用者处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或边缘;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其生源来自于企业,企业已有一套脱离于教育系统评价的企业系统评价,故这两类研究生对于教育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的需求并不十分明显。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于建立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具有迫切需求,特别是目前教育系统内部较为成熟的工科研究生评价体系不能完全适应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急需引入外部评估机制,形成一套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议引入代表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的“工程教育认证”,促进权威而客观的评价体系形成。

2.推进合理的双师型师资结构

培养具有创新活力的未来工程师需要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创新活力的根基是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开阔的工程相关知识;源泉是在实践过程中浓厚的兴趣和理性的怀疑态度;而决定性因素在于工程实践中的检验和应用;另一方面未来工程师绝不是科学家可以培养出来的,应该依靠工程师与科学家共同培养。我们应该探索工程型科学家与科研型工程师合理配比的双师型师资结构。

目前国内各高校普遍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措施解决师资结构问题。“请进来”一般是从企业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或论文联合指导教师等,通过“外援”解决科研型工程师的师资问题;“走出去”是指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制造,接触工程实际,以弥补本科、硕士、博士一路读上来工程经验不足的短板,解决工程型科学家的师资问题。这方面还需高校和企业尽快开辟交流通道,包括提供机会、开辟渠道、政策鼓励等多方面支持。

3.探索课程型工程硕士和双学位硕士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还将进一步促进多样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方面,可探索课程型工程硕士。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培养过程以课程教学环节为主要培养环节。在课程学分要求上,学分数应较现在工程硕士课程部分学分相比有所增加;在课程设置上,领域前沿类、实用工具类、交叉学科类课程的比重应适当加大,特别是增加工程管理类课程的比重;在教学方式上,对于3学分及以上的课程,应着重安排实际工程案例的项目设计、研讨等教学环节。学位论文可采用小论文的形式,内容可结合工程硕士生所在企业的工程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等相关课题进行撰写。

另一方面,可探索ME/MBA双学位硕士。未来的工程趋向于“大工程”的发展方向,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懂工程,而且要会管理,因此双学位硕士学位将会有其社会需求。例如美国大学大多采用2年制M. Eng./MBA的联合计划来培养这种既专长于工程技术又通晓工商管理的高层次人才[3]。

全日制工程硕士仅仅是工程人才多样化培养模式中的一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根据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更多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将会应运而生,以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高述珉,沈岩,刘惠琴.校企合作培养应届推免工程硕士生的实践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

[2]陈皓明.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发展观全面推进工程硕士教育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1).

[3]张海英,张锦绣.美国工程硕士教育模式观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67-71.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第2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