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首页 部门简介 学科建设 学位管理 研究生培养 在职研究生 文件汇编 教育研究 办事指南 教育改革 课程思政 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研究>>研究生培养>>正文
实施分类培养构建应用型人才质量保证体系
2015-10-12 08:55     (点击次数:)

丁雪梅 甄 良 宋 平 杨连茂 魏宪宇

一、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必要性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长期致力于培养高等院校的师资或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者,这种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研究生就业形势严重脱节,与学生的成长需要严重脱节,给研究生培养带来很多问题。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对从事工程项目或工程技术开发工作的技术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逐渐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为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在2009年研究生招生文件中推行了一项重要改革举措,部署增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作。转变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全日制硕士生采取学术型、应用型分类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转折。

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很多研究生指导教师承担着横、纵向科研课题,具备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优越条件。但是,长期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了应用型研究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虽然一部分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过大型工程的研发工作,但是由于对学位论文强调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创新性,从而影响到研究生综合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们在工程实践方面投入的精力不足。实际上,从哈工大近两年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可知,进入各类企业和设计院所从事工作的硕士研究生占毕业总人数的75%以上,而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教学研究的研究生比例不足20%,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对全日制研究生实施分类培养,加大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力度,是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近几年的工作重点。

二、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分类培养的举措

1.领导重视,精心组织,逐步实现结构调整

哈尔滨工业大学自2007年开始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力学、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四个一级学科进行硕士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为了加深全校师生对研究生分类培养的认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主管副校长先后七次召集院(系)主管研究生教育副院长(主任)就培养模式改革工作进行研讨,交流分类培养的实施进展情况,包括分类选型、课程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及企业实习基地建设、学位论文标准制定等,并针对分类选型中遇到的困难,共同探讨下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案,为进一步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哈工大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改革试点工作,与教育部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和思路完全对接,在培养方案、实践环节及论文标准方面应用型硕士生与相关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完全相同。截至2009年,全校已有11个学院、15个一级学科实施培养模式改革。2009级硕士生分类培养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654名全日制硕士生在分类选型阶段自愿选择应用型,加上录取的342名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学校2009级全日制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规模占分类培养院系录取研究生数的45%。机械工程等4个试点学科2007年应用研究型硕士生比例为46%,2009年增加到51.27%。

2.完善奖助贷体系,促进培养模式与培养机制改革有机结合

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结构较为特殊,他们大多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没有工资来源,因此,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奖助贷体系,使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突出的应用型研究生能够获得相应等级的学业奖学金,充分调动其学习、科研的积极性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学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收取培养费,收费标准与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一致,即每人每学年7500元。对于入学成绩高于或等于相应学科工学硕士生奖学金分数线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学校提供相应的学业奖学金和基本生活费,并鼓励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参加“三助”工作及申请国家助学贷款。2009年秋季学期,338名全日制工程硕士生中42名学生参加了“三助”工作。对于在企业进行学位论文工作的研究生,学习年限适当延长至3年,第三年学校不收取培养费,生活费用由企业或学生承担。

3.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

为稳步开展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局出发,从“211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中拨出专项经费,鼓励院系制定“培养模式改革三年发展规划”,支持教师进行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研究及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主要针对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建设,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提高为核心,强调理论性课程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中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的运用。同时,对研究生分类培养中应用型研究生的过程管理、论文标准、质量保障体系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经过专家组评审,2007~2009年全校共计105个项目获得立项,其中有69个课程建设项目和36个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合计投入资金140万元(如表2所示)。通过加强实践型课程建设,建设了一批有利于提高应用型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技术基础课程和技术专业课程,增设了一批实践操作性强的实验课程;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研究,总结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培养的成功经验,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有效途径,研究制定了应用型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切实保证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应用型人才

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是保证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方面,学校选送教师参加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的课程研讨活动和各行业学会的交流活动,吸取有益经验以便改进教学。同时,选派骨干教师走出学校,走进企业,密切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派青年教师到航天科技集团、齐齐哈尔第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学习、交流,通过科研合作了解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提高教师自身的应用技术水平。另外,学校还有计划地选送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或攻读学位,学习国外应用类人才培养模式、相应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另一方面,聘请国内外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承担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安排校内导师参加企业的科研实践活动,与校外导师共同参与项目研究、学位论文指导等环节的工作,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我们还聘请了国外一流大学著名教授共建高水平研究生课程,通过三年的时间,共建课程由国外教授主讲逐渐过渡到本校青年教师主讲,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5.构建实践教学基地,拓宽企业实习渠道

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需求,近几年来,学校采取多种渠道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形成了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与企业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①在“985工程”、“211工程”、国防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及学校资金的支持下,全校共计投入4050万元,建成32个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利用率高、管理制度完善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建的2个创新实践基地(教学实验中心、分析测试中心)为例,学院依托实践教学基地良好的资源环境,增设了“实践教学”、“电子显微镜分析技能训练”两门单独的实验课程。在学生使用仪器设备前,由相关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和培训,使学生能够尽快熟悉仪器设备的各项性能和操作规范,通过研究生亲自动手实践,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②学校与国内一些重点设计院、大中型企业在科技研发、人才供需等领域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选派应用型研究生到企业中进行学位论文工作,一方面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为企业储备优秀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近期学校与哈尔滨、沈阳、长春、上海、深圳等地多家设计研究院、大型国有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将每年选派一定数额的应用型研究生到设计院或企业进行实习,并由对方提供研究生实习期间的相应费用。为配合做好研究生外出实习工作,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外出安全管理,学校于近期出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外出安全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学校职能部门与院系领导、导师以及协理员的工作职责,严格履行研究生外出申请及审批程序。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每学年开学初,由学校安全保卫处对研究生进行外出安全教育,提高研究生的自我防范意识,防外出安全隐患于未然。

6.加强过程管理,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

在学位论文选题阶段,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应用研究型课题或工程实际问题,并具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选题内容可侧重于应用技术研究、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改造方案、工程软件开发或实际管理课题。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商定选择在学校或企业完成论文工作。

在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要求研究生能够独立完成一项具有一定难度的工程设计或技术开发工作,用类比、试验或计算等方法,在计算机软件工具或试验分析平台支持下,进行研究、开发及技术工作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在论文答辩阶段,聘请2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此外,至少有1名来自企业或设计研究院的同行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评审专家侧重于审核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审核其工艺、技术和设计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以学位论文和附件形式给出,包括图纸、电路图、程序清单、实验报告、系统照片或工作录像等,这些附件用以证明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阶段的科研、设计或技术开发的实质内涵。

三、研究生分类培养面临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尽管目前哈工大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尚待完善等。

在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初期,部分学科点在研究生分类选型时遇到了一些阻力,主要体现在师生对分类培养的认识不够全面,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学术型研究生生源质量较好,便于学位论文阶段的指导,同时也希望这部分学生毕业后能够继续留在自己身边攻读博士学位,因此更注重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忽视了对应用型研究生的关心;研究生在入学初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不明确,学校的宏观政策限制了应用型研究生推荐攻读博士学位,因此,较多研究生在分类选型阶段选择学术型,以便下一阶段能灵活地选择推荐攻博或者选择就业,这就影响了研究生分类培养的进一步推进。

虽然学校在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研究生方面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但是,还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难。首先表现在企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部分企业在开展联合培养工作时首先考虑的是能否给企业带来短期经济效益,因此,不可避免地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视为企业的高级劳动力。其次表现在企业的实习资源严重不足。学校地处东北地区,技术集中型企业较少,与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区域的高校相比较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我们相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实前进,逐步会理顺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关系,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

高质量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不能期望短时期内建成理想化的体系。只有在明确的目标和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扎扎实实地推进,才能够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系。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第2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