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忠 熊 玲 陈小平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2009年教育部决定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5万名(教发[2009]6号)。华南理工大学以此为契机,2009年共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759人,生源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学校将抓住国家特别是广东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难得机遇,充分发挥学校优势,积极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创新,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学校、企业和导师三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
建立奖助学金体系是吸引优秀生源,激励学生成才、自力更生的重要手段,对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有着重大意义。由于目前政府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没有专项拨款,为加快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的步伐,尽快构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学位体系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华南理工大学以“转变观念、改革机制、提升质量”为指导思想,探索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建立“学校、企业、导师”三级奖助体系。
1.学校设置奖学金
为吸引优秀生源,鼓励学生发挥潜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华南理工大学从三个方面考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学金的设置:①学校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作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学金,覆盖面为1/4~1/3的学生;②从2010年起的五年内,华南理工大学每年将从学术型硕士生招生计划中划出5%~10%的名额安排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计划中,并将配套的奖学金也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③学校在即将成立的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和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下辖的各专业技术创新平台的运行经费中设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学金,鼓励和吸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各创新平台学习和工作。
2.企业资助
随着广东省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许多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迫切需求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华南理工大学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培养企业急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并在培养环节、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学位论文选题上,紧密结合企业的需求,对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采取“订单式”培养,即与企业合作,采用双导师制,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对学生的资助力度,资助的形式主要有三种:①全额资助:包含全部学费和每月的生活补贴;②部分资助:每月定额的生活补贴;③分阶段资助:对学生第一学年在校的课程学习期间不资助,只资助学生第二学年在教学基地实践期间的生活补贴。企业对学生的资助采取动态管理的形式,表现良好就继续资助,否则就停止资助。此外,一些企业也按照员工待遇,给学生买保险。
3.导师资助
学校作为一所理工见长的大学,每年50%的科研经费来自企业,导师为完成企业的科技项目,需要招收全日制应用型的硕士研究生,而把人才培养与完成企业的科技项目结合起来,不仅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助于项目的完成。与此同时,学校将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在今后五年内将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的招生比例调整到1:1以上,学术型研究生规模将逐渐减小,应用型研究生的规模逐渐增大,这也促进导师积极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给予资助。这种导向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导师负责制。一方面,将有利于学术水平高、科研项目多的导师选择和指导更多的研究生,更明确地体现导师在招生、学生学习和科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导师对考生的研究素养及能力等有更直接的考量,并有选择权。通过以资助为导向的双向选择提升了生源质量,也减少了因导师招收学生数量过多、培养投入不足而引发的质量问题和利益纠纷。
建立学校、企业和导师三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不仅扩大了资助范围、提高了资助力度,而且激励优秀学生,使优秀学生可享受高额度的奖学金,有效保障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要看到,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建立奖助学金制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其牵动面广、影响甚大。学校、企业和导师三级资助体系如何互相匹配、互相协调,才能做到既要奖励优秀学生,又要避免重复资助,还要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解除其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安心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学校、学院和导师三管齐下,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大部分是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的,其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因此,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为确保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华南理工大学采取学校、学院和导师三管齐下,共同努力,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1.学校发挥地域优势,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
广东作为我国第一经济大省,被教育部、科技部确定为我国深化产学研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先行试点地区,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创新平台及高校重点学科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新模式[1]。面对广东良好的经济环境,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已与中集集团、华为电子、中兴通讯、TCL、广汽集团、珠江啤酒、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珠海市乐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光华化学厂有限公司等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集中到企业,面向市场需求进行技术研发。此外,广东省还具有为数不少的、有其独特经济形态的各类专业镇,他们有明显的以中小企业、科技型民营企业和区域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依托的特征,学校可以把专业镇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企业、学校、研究生的三方共赢。
2.学院利用学科资源优势,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研究型大学拥有强大而丰富的学科资源。华南理工大学的各个学院利用学科优势,实现学生专业导向,解决学生职业定位问题,强化间接工程训练效果;学院还充分整合、利用校内现有学科资源优势,加强教学和科研的渗透;依托专业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各类工程研究中心,拓展校内培养基地建设,发挥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载体作用,倡导学生尽早进入学科实验室,增强实践训练。如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依托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环境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中心的课题研究、产品研制设计、中试、产品推广和市场营销等工作,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导师发挥承担横向课题的载体作用,促进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教学
华南理工大学的导师依托广泛的校友资源,和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研究生导师是推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力量。学校充分发挥导师个体承担横向课题的载体作用,引领学生参与到横向课题研究并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尽管导师个体是分散承担横向课题,学生也都是以分散的形式到各个企业参与实践教学,但数量将是很大的,其作用不容忽视。2008年学校理工类横向实到科研经费3.18亿(占全校实到科研总经费的50.2%),大多数研究生都是通过导师,依托和企业的合作,参与面向实际问题的学习和技术创新活动。实践也证明,这种形式是非常有效的,是研究生参加实践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基地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应作为教学环节的基础设施来建设。华南理工大学通过采用以学校为基础、以学院为依托、以导师为辅助、“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保障。学校、学院和导师三管齐下,共同努力,建立了一批既可以从事高水平的技术研发科研、又可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实践基地。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就业机会,也为校企双方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此外,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规范管理,华南理工大学还将出台有关文件和实施相关配套措施以保障学生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安全以及知识产权的归属等问题。
三、开设多学科课程,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定位是培养面向实际应用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要研究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往往又是涉及多学科的问题。因此今天人们就会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我们依靠传统的单一学科结构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吗?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工程正朝着巨型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呈现出技术高度集成化的趋势,此外,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又必定会对当地的经济、政治、环境和生态都产生影响,通常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的综合运用才可能解决的[2]。美国教育界也已意识到依靠单一学科结构难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并已着手推进改革。一方面,美国研究生教育实行跨学科学习,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辅修其他专业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广泛兴趣和知识水平[3],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增加了“技术与政策”课,要求所有研究生都要学习该课程。另一方面,美国的一些大学,如马里兰大学,在美国国家基金的支持下,开展了由来自多个学科教授组成的团队指导学生的学习的教育改革探索,其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拥有相关学科门类的素养,使学生接受不同观点的熏陶,使不同的学术专长互相补充。采用教授团队指导研究生将是培养面向实际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但它需要大量的投入。
基于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华南理工大学尝试从课程设置方面加强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产权和保护环境方面的培养,开设全校性的、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与环境方面的课程或讲座,从人文、艺术、思想价值、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种角度来引导学生选修课程,为学生介绍多种不同文化,提供多种理性尺度,充分展示科技和人文、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与当代重大问题紧密联系。如原(澳)盛经集团台湾区营销总监、首届中原十大风尚人物李明智,邦智咨询(上海)有限公司CEO潘黎和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老师联合开讲“管理能力提升”、环境专家开讲“环境与生态”、法律专家开讲“知识产权法”、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师和学者开讲“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等大型讲座,这些课程深受欢迎;为了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写作能力,还专门立项建设“实用工程写作”课程,其中包含专利申请书、科技项目申报书、技术总结报告及标书等文件写作内容。
四、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促进结构调整和保障质量
华南理工大学地处广东,90%以上的毕业研究生都留在广东工作,为广东省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国内许多高校也有类似华南理工大学的情况,其毕业研究生大部分在学校所在地的省份工作,因此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将是促进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保障和提高质量的主要举措之一。
200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而实现此战略目标需要以广泛的、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为依托,以强大的人力资源为支撑[4]。面对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广东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和培养质量仍未能适应满足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人才培养结构与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稳定繁荣,GDP连续20年居全国之首,2008年人均GDP达37588元人民币,社会经济整体上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有数据显示,广东省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十分乐意在广东就业,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研究生近年有90%以上在广东就业,表明学校培养的研究生大都乐意为广东的社会经济服务,广东省政府多年来一直持续对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给予财政上的支持。最近广东省对广东高校毕业研究生的就业行业变化走势进行了统计分析[5]。图1所示是1981~2008年期间广东省毕业研究生就业的行业流向图。它显示了近三十年来人才市场对研究生的需求情况。从中可以看出:
(1)1981~1988年,我国刚恢复研究生教育时,由于高校师资紧缺,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也极度缺乏,因此超过70%的毕业研究生流向高校及科研院所,特别是1982~1983年,这个比例高达90%以上;1989~1993年,毕业研究生到高校及科研单位的比例呈逐步下降趋势,到1993年这个比例仅为29%;1994~1999年,由于各类高校扩招,对师资的需求增加,毕业研究生到高校工作的比例有所回升,其中1999年达到50%的比例;2000年之后,毕业研究生流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比例又逐年下降,至2008年,这个比例已不到20%(而且包含了博士毕业研究生)。
(2)与毕业研究生流向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就业变化趋势相反,毕业研究生进入工业、商业和现代服务业部门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尤其是2000年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到2008年高达60%多,这体现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逐年增加,说明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3)毕业研究生流向党政机关及其他事业单位的比例基本保持平稳,在10%左右波动。
与社会需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广东省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只占这个研究生培养规模的20%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60%~70%的比例[6]。从这些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广东省高校培养的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急需加大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步伐,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2.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仍有差距
2009年,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的方式,向落户广东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企业对工科毕业研究生的评价”进行调查,问卷共有24项指标,涉及知识(7项指标)、能力(10项指标)、素质(7项指标),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工科毕业研究生(指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生)的评价平均得分为2.99(满分为5),这一结果一方面表明企业用人单位对当前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质量基本满意,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的培养质量与社会的满意度仍有差距,因此必须加大力度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以上2个方面,华南理工大学正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加大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加快推进广东省研究生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吸引优秀学生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推动企业、公司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或设立研究生实习基金。实质上,地方政府对所辖区域内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投入,也是对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投入。
五、结束语
针对2009年实行的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华南理工大学在培养机制改革方面,建立学校、企业和导师三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吸引优秀生源,保障学生的积极性;在专业实践环节上,学校、学院、导师三管齐下,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在课堂教学上开设多学科课程,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在经费上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促进结构调整,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积极探索一条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徐慧.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 ].今日科苑, 2009(7): 165.
[2]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3): 35-38.
[3]董俊虹,董芳,王润孝.国内外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5): 61-64.
[4]张应春,丁毅强,刘怡军.广东省工科类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14-16.
[5]向智男. 2009年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青年管理者论坛论文集[C].广东: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2009(11): 56-62.
[6]宋海.在广东省第四届学位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9-04-07)[2009-12-30]. http://xwb.gdhed.edu.cn/news/20090407A.htm.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第2期)
[*]本文是2009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广东省工科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结构调整战略思考”(编号:09JGXM-ZD03)的研究成果。